Home
AI
Circuit
3D Design
IoT
Repository
Cooperation
当前位置:
首页
> iliudar 第19页
iliudar
管理员
暂无介绍
57 篇文章
23 次评论
首页
上页
15
16
17
18
19
尾页
«
2025年9月
»
一
二
三
四
五
六
日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最新留言
联邦学习的 3 种常见类型1.横向联邦学习:参与方数据 “特征相同,用户不同”。比如刚才的 3 家医院,都有 “CT 影像 + 诊断结果”(特征相同),但患者是不同的人(用户不同)—— 适合跨机构共享同类型数据的场景。2.纵向联邦学习:参与方数据 “用户相同,特征不同”。比如银行和电商合作训练 “用户信用模型”:银行有用户的 “流水数据”,电商有用户的 “消费数据”(特征不同),但用户是同一批人 —— 适合跨领域互补数据的场景。3.联邦迁移学习:参与方数据 “特征和用户都不同”,但有少量重叠。比如一家儿科医院和一家骨科医院,数据差异大,但可以用联邦学习把 “儿科影像识别” 的经验迁移到 “骨科影像识别” 上,解决小数据场景的模型训练问题。
本质是 “数据不动模型动”,用 “模型参数的共享” 替代 “原始数据的共享”,从源头保护数据隐私。
解决AI “需要大量数据” 和 “数据隐私不能泄露” 之间的核心矛盾比如医院之间不敢共享病历、银行之间不敢共享用户流水,但又都想让 AI 模型更精准
数据 “不离开本地” 的前提下,让多个机构 / 设备一起训练出一个共享的 AI 模型
责任分工:矿端负责 “数据出口标准化”(开放接口、确保数据准确性),上级部门负责 “数据接入与应用”(搭建平台、按接口规则抓取 / 接收数据),避免矿端重复开发平台。核心原则:无论 “拉取” 还是 “推送”,都需满足 3 点:① 接口标准化(确保不同矿端数据格式统一,上级无需重复适配);② 数据实时性达标(按上级要求的更新频率设计接口);③ 安全可控(IP 白名单、认证、隔离转发,防止数据泄露或网络攻击)。
若矿端网络(如井下工业网)与上级部门网络存在物理隔离(如用网闸),需在隔离边界增加安全转发层,避免直接穿透隔离:架构设计:矿端综管平台先将数据同步到 “矿端安全数据服务器”(部署在隔离区外侧),安全服务器通过网闸的 “数据摆渡” 机制(参考此前网闸通信逻辑),将数据同步到上级部门的 “前置服务器”,最终由上级平台从前置服务器读取数据。关键要求:网闸需配置严格的数据过滤规则(仅允许通风、瓦斯、人员定位 3 类数据通过,屏蔽其他无关数据),且同步频率与数据实时性匹配(如瓦斯数据 10 秒 / 次摆渡,产量数据 1 分钟 / 次)。
YOLO 专为目标检测优化,推理速度极快(如 YOLOv5s 在普通 GPU 上可轻松达到 300+FPS),对硬件要求低,适合实时场景(如监控摄像头、自动驾驶)。在 “常规光照、清晰目标、无复杂遮挡” 的标准场景中,精度与大模型差距不大。
大模型也能用于目标识别,但在复杂场景泛化能力上更强,YOLO 在实时性和效率上更优
大模型和YOLO两者的技术路线无继承关系。
YOLO 系列算法自2015年诞生以来,经历了从 YOLOv1 到 YOLOv12 的持续迭代,每一次更新都推动了目标检测技术的进步。以下是其核心发展历程奠基时代(2015-2018) YOLOv1 :2015年首次提出,将目标检测视为回归问题,通过划分网格直接预测边界框和类别概率。其单阶段检测架构显著提升了推理速度(达45 FPS),但小目标检测能力较弱。 YOLOv2 :2017年发布,引入锚框(Anchor Boxes)和批量归一化(BatchNorm),支持9,000类物体检测,但未解决多尺度特征融合问题。 YOLOv3 :2018年推出,采用 Darknet-53 骨干网络和特征金字塔(FPN),实现多尺度预测,推理速度进一步提升。 社区主导期(2020-2023) YOLOv4 :2020年发布,引入 CSPDarknet53 、 Mosaic数据增强 和 PANet ,在 COCO数据集 上达到43.5% AP。 YOLOv5 :由 Ultralytics团队 开发,进一步优化模型结构,支持实时目标检测。 近期迭代(2024-2025) YOLOv6 :由美团团队开发,强化了模型在复杂场景下的鲁棒性。 YOLOv7 :由I-Hau Yeh等人开发,优化了特征融合机制。 YOLOv8 :由Ultralytics团队开发,但被YOLOv11覆盖。 技术特点YOLO系列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单阶段检测架构,通过端到端训练实现快速推理(最高可达实时检测)。后续版本通过引入CSP结构、数据增强等技术,显著提升了模型性能和泛化能力。